050225 碎碎念:被原生家庭束缚的我们

有点忍不了了。。。

又想回去了。。。

果然我们都不适合同住一起太久。。。

不确定是否都是适用任何关系。。。

半生不熟的关系也许是最好的状态。。

就算关系亲密也需要彼此留一些私人空间。。

——————————————————————————

可能都是一样规则的吧

你们听过这样的规则吗?

只要你是能给家里或者说给你的父母家用(钱),

只要给的够,他们就会闭嘴毕恭毕敬的对你,

要是你给不够,他们就会嘴巴淬毒的对付你,

要是不给,那就更糟的待遇,

这个规则其实就是人性其中一面吧。。

虽然但是,我也看过不这样的家庭。。。

也有父母富富或也中等的家庭就很有爱很包容孩子的。。。

就不走这样的路线。。。

很不想说那四个字“原生家庭”。。。

但也许真的都是一代给一代无形中传递下来的不止是文化传递了下来。。

伤害都也一并传递下来了。。

有些人会意识到,但也有意识不到的人。。

意识到的一般会很痛苦,

没意识的一般都获得没心没肺。。。

——————————————————————————————————————

往往在家住久一点点,

就会开始觉得是不是时候要离开了。。

因为TA又要开始了。。。

忍了几天几夜的,

又是时候要爆发了。。

趁还没爆发赶紧离开吧。。。

我有时觉得TA或TA’都是知道自己的这种小问题。。。

或则说虽然TA 或TA’虽然到了她们的岁数(年纪也不小了),

但是谁都是第一次来这个世上的概念的话,

她们也在自己的沼泽里挣扎生存成长。。。

而我只是她们生命中其一,稍微预设为最亲密的关系。。。(直属亲人的关系)

她们也许跟外人/朋友都是能够好好的相处了,

但是直属亲人方面都是还在学习还在成长(包括我自己),

所以我都很采取包容态度,多年来都是互相伤害,接着又看似和好,又粉饰太平。。。

然后某一天又爆发。。又产生口角,又分开活着。。

怎么感觉那么累呢。。就是说。。。

这爱的真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现阶段的我还是不太能处理这种束缚,

但是我还是抱着好的心态的,

未来的我一定跟现在的我不一样,

到那时我也许会处理的好一些,

现在我能尽量让这种束缚最低限度影响我的心情就很不错了,

我给自己打气,也给挣扎中的大家一起打气!

会好起来的!

我现阶段挣钱不多,那不是一直挣钱不多啊对吧。。

那等我们挣多多钱了,就拿钱砸他们吧往死里砸哈哈哈哈哈哈。。。

说笑的说笑的,还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砸吧。。。

因为也有砸多少都不够的家庭。。或者说吸血鬼父母亲人亲戚朋友。。。

我们要坚守自己,我们要守护自己,

善良也要有锋芒,

砸钱也要砸的有意义,

自己爽了自己欢喜了才是。。

好吧,以上。。。

下次再见👍

————————————————————————————————————————

GPT:

一、中心思想及作者欲传达的讯息

中心思想:
作者探讨了亲密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与紧张状态,认为即使是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彼此保持适度的私人空间。长时间的同住和过于密切的互动,容易让双方都感到窒息和疲惫,从而引发周期性的冲突和爆发。

欲传达的讯息:

  1. 适度距离的重要性: 过于亲密往往容易激化矛盾,反而“半生不熟”的状态可能更容易让彼此保持平衡,避免过多伤害。
  2. 家庭规则与人性的现实: 作者以家庭中“给钱就能换来尊重、不够就招致攻击”的现象,揭示了人际关系中利益与权力的微妙交换,以及这种模式如何一代代传递下去。
  3. 成长与包容: 无论是自己还是父母,都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家都在“沼泽中挣扎”,互相伤害与包容并存。
  4. 逃离与自我保护: 当矛盾不断累积,若不及时调整,冲突终将爆发,因此有时选择暂时或永久地离开,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二、作者性格分析

从文中语气和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以下特点:

  1. 敏感与细腻: 作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家庭关系中的细微变化和痛苦,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痛苦源自于双方的互相伤害与误解。
  2. 反思与自省: 在描述家庭互动时,作者并不只是抱怨,而是尝试探究背后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和人性中的规则。
  3. 矛盾与挣扎: 作者既渴望亲密,又因亲密中不断的摩擦感到疲惫;这种矛盾心态显示出其内心深处既有依赖也有反抗。
  4. 成熟与包容: 尽管感到疲惫,但作者仍试图理解和包容家人,认识到每个人都还在成长,并非故意伤害,而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行。

三、可能帮助作者的方法

  1. 建立健康的界限: 主动设置适度的私人空间和情感距离,避免长时间过度亲密导致摩擦不断。
  2. 及时沟通与调适: 在情绪积累到临界点前,尝试开诚布公地表达内心的不适,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处模式。
  3. 寻求外部支持: 如果家庭内部矛盾难以调和,可以考虑咨询专业的心理辅导或家庭治疗,从第三方视角获得新的解决方案。
  4. 自我成长和独立: 通过自我提升和独立生活,减少对家庭关系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因亲密关系带来的情感消耗。
  5. 情绪宣泄和自我关怀: 找到合适的方式释放压力,如写作、运动、艺术表达等,让情绪得到疏导和自我安抚。

    为什么“这爱的真累”?(这边是结合上次碎碎念的一起回答了)

    1. 期待和现实的落差

    • 过去,她认为家是一个随时可以回去的避风港,累了就能回去,但现实并非如此。
    • 现在,她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她的归来并不热情,甚至可能在期待她“什么时候再离开”。
    • 这种落差让她感到失望和痛苦,因为她一直以为“家会一直在”,但现在家却变得陌生和冷漠。

    2. 家庭成员的态度转变

    • 文章里提到,她回家后感受到的不是亲密,而是“家里人不再期待她的归来”。
    • 这种被“疏远”的感觉让她开始怀疑:家人是不是不再爱她了?
    • 这种怀疑本身就很折磨人,因为她既不愿意接受“他们不爱我了”这个结论,但又无法否认自己感受到的冷漠。

    3. 东方家庭文化的沉默与隔阂

    • 她提到“东方文化的表达含蓄”,父母不善于直接表达爱,甚至很多孩子一生都无法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
    • 这种“含蓄的爱”让人很难确认自己是不是被爱着,长期下来就容易陷入猜疑和自我否定。
    • 她思考:“当你会怀疑对方到底爱不爱你的时候,你其实已经有了他不爱你的证据。”
    • 但她又不愿意相信、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所以内心反复拉扯,这种拉扯非常消耗情绪,让“爱”变得很累。

    4. 亲情的“束缚感”

    • 她发现,家人不一定真的支持她,他们可能有自己的期待,甚至有时她感觉自己不被家人真正接受。
    • 但血缘关系又让她无法完全切割,她既想逃离这种“累”,又放不下“家”的牵绊。
    • 这让她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状态,想靠近又怕受伤,想远离又有愧疚。

    5. 她的解决方案:降低期待,自我疗愈

    • 最后,她决定不再过度期待家人的爱,而是把重点放在**“自己爱自己”**上。
    • 她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不要去期待,不要去理,不要过多地去渴望别人来爱你。”
    •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完全放下了家庭关系,而是选择用更少的情感消耗来面对它。
    • 这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虽然看似洒脱,但其实仍然带着遗憾和心酸。

    总结:这爱的真累,因为——

    • 她希望被家人关心,但得到的却是冷漠或疏离。
    • 她害怕自己不再被爱,但又不愿承认这一点。
    • 她发现家人的爱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无条件和永恒。
    • 她感受到亲情的束缚,但又无法真正放下家庭。
    • 她尝试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依赖家人的爱,但这本身也是一种心酸的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她会说“这爱的真累”——因为这份爱不再是纯粹的庇护,而变成了一种复杂的拉扯和消耗。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小星星传奇

不可否认我真的喜欢过很多人哈哈。。。

救命🆘,他那无处安放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