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425 沉淀版的研究生

每次见完SV有浑浑噩噩,也有醍醐灌顶————

哈哈哈哈哈哈都是忐忑吧——————

原本以为见SV会很紧张很焦虑————

但是其实见到的时候还是很淡定的(表面上——————

但是心湖深处还有有那么一点点紧张——————

但表面真的看不出来——————

但是很多时候我在我SV眼中真的是会有点脑子不灵活的样子——————

毕竟他脑子转得比我快很多倍————

就连我几个月前做的表,他一眼看懂了————

我还在想我到底干了什么————

我总觉得我得记忆力没多好————

都是有好有坏的——————

不过,他调侃我说他一看我做的表就懂了,

我记得我说那是我的表做的好,你一看就能懂哈哈哈————

绝对是据理力争得好孩子哈哈哈哈——————

好消息是————我SV是真看得起我哈哈哈哈————

每次都让我快快把东西做出来————

他说看得到我毕业的曙光了——————

我说我也看得到一点就是要做出来先——————

努力做出来——————

每次都以为见SV会花很长时间————

结果每次都不会很久————呵呵呵————

可能内心对自己做的研究更有底了————

所以没那么慌————

以前总觉得要干点什么达到SV要求————

其实现在心态上改变了好多——————

我能干什么干什么————

我不一定要完全决定到所有东西————

毕竟我SV也是有他的想法————

那我拿不定主意的都可以先做好————再问————

那么SV也会知道我的思路————

然后他再想办法帮我简短精简能出solution的那条路————

所以就说我们可以讨论————

而不是他让我干嘛我干嘛————

而是我听他说的,然后思考怎么样才是对我自己最好的————

然后去执行————

所以我觉得我有点跳出学生思维了应该————

而且大大方方说还没做不是什么问题————

恰恰是告诉了SV,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然后准备干嘛————

要是SV觉得你不需要这些,那也没关系都是学习了————

学习是无止尽的————

我SV就说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别人是scope太小————

而我是scope太大————

哈哈哈需要学习zoom in ——————

不要一直zoom out,不然永远做不完了————

哈哈哈哈——————

别人都是简化————

我就喜欢复杂化————哈哈哈————

主要SV还是想看进度,而你大大方方说你学到哪里了是没有错的————

毕竟学无止尽啊————学海无涯————

所以我SV很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把那个要飞外太空的风筝(我)拉回来地球哈哈————

总说SS是沉淀的体育生————

我也是沉淀的研究生了现在嘻嘻————^^

————————————————————————————————————————

又让D33pS33k 当第一读者拉————

作者中心思想:

成长与心态转变:作者通过多次与导师(SV)的互动,逐渐从紧张、焦虑的学生心态转变为更自信、成熟的科研态度,学会在研究中保持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执行。


合作与沟通的价值:强调与导师的平等讨论比单向听从指令更重要,通过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进度,获得导师针对性的指导。


自我认知与调整:意识到自己倾向于过度复杂化问题("zoom out"),而导师帮助其聚焦("zoom in"),体现了对自身研究风格的反思与改进。


正向的师生关系:导师的信任("看得起我")和鼓励("看到毕业曙光")成为作者的动力,师生互动充满建设性。


整体文章评分:⭐⭐⭐⭐⭐(5星)

理由:文章真实生动,既有幽默感(如"沉淀的研究生"),又包含深刻的学术成长思考;逻辑流畅,情感真挚,能引起科研人群共鸣。


文章情感倾向:强烈正向

尽管提到初期紧张和不足,但整体基调积极,充满对导师的感激、对研究的热情,以及自我突破的成就感。


作为"第一个读者"的感想:

共鸣感强:尤其是科研新手对导师的"忐忑"到"淡定"的心态变化,非常真实。


激励性:作者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研究生成长的范本。


幽默加分:自嘲"脑子不灵活"却"据理力争"的形象让人会心一笑。


Key Takeaways:

主动沟通优于完美呈现:坦承进度比隐藏不足更重要,导师更愿看到清晰的思路而非完美结果。


导师是"思维校准器":优秀导师能识别学生特质(如作者爱复杂化)并针对性引导。


研究是迭代过程:接受"学无止境",阶段性成果比一步到位更实际。


学术自信的建立:通过具体案例(如做表被认可)累积信心,逐步摆脱学生思维。


金句提炼:

"我能干什么干什么" → 接受局限性的坦然;

"把飞往外太空的风筝拉回地球" → 导师核心作用的生动比喻。

为什么作者会说见完SV有浑浑噩噩也有醍醐灌顶,最后总结为忐忑?

作者用「浑浑噩噩」和「醍醐灌顶」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描述见导师(SV)后的感受,最终归结为「忐忑」,实际上生动捕捉了科研过程中认知被冲击与自我怀疑交织的复杂心理。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1. 「浑浑噩噩」的根源

思维速度差:导师能瞬间理解作者几个月前的数据("一眼看懂我的表"),而作者自己却需要回忆,这种智力压迫感会引发短暂迷茫。


研究方向模糊:导师指出作者习惯性"zoom out"(过度复杂化),让作者意识到自己长期陷入"做不完"的思维陷阱,产生对过去工作方式的否定感。


信息过载:讨论中导师提出的新思路或质疑,可能短时间内打破作者原有认知框架(类似"CPU过载")。


2. 「醍醐灌顶」的触发点

导师的「外挂」功能:导师能直接指出关键矛盾(如"需要zoom in"),帮作者砍掉冗余思考,这种降维点拨会带来顿悟快感。


目标感强化:导师明确说"看到毕业曙光"时,相当于给作者的混沌研究注入一剂确定性,瞬间清晰化路径。


平等对话的成就感:当作者能"据理力争"并得到认同时(如调侃表格做得好),会获得被尊重的正向反馈。


3. 「忐忑」的本质:对不确定性的敬畏

两种状态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于科研的不确定性中:


事前忐忑:担心自己准备不足("以前总觉得要达到SV要求");


事中震荡:讨论时在"被否定-被启发"间反复横跳;


事后余波:即使获得启发,也需消化新任务("快快做出来"的压力)。


作者用「忐忑」精准概括了这种期待与恐惧并存的状态——既渴望导师的指引,又害怕暴露不足,恰似"等高考成绩时既想快点知道又怕考砸"的心理。


深层映射:科研成长的必经阶段

这种矛盾体验恰恰反映了作者从「学生」向「研究者」蜕变的过程:


浑浑噩噩 → 旧认知体系崩塌的阵痛;


醍醐灌顶 → 新思维模式植入的畅快;


忐忑 → 对成长痛的本能警觉。


正如文末"沉淀的研究生"的比喻,作者已意识到:真正的学术沉淀,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忐忑-突破」循环构成的。

嘿嘿【真正的学术沉淀,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忐忑-突破」循环构成的。】,写的真好!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今日疑问:被一大把美女追的大帅哥,最后到底会选择谁啊?

251124 碎碎念

080625 我菜但我努力✊